今天是
期刊信息

刊名:陕西水利
主办:陕西省水环境工程勘测设计研究院
ISSN:1673-9000
CN:61-1109/TV
语言:中文
周期:月刊
影响因子:0
被引频次:8714
期刊分类:水利建筑
期刊热词:
水资源,水利工程,引水工程,下坂地水库,水土保持,水库,泵站,水利建设,水利,黄土,水库,水利工程,灌区,水资源,水利,水土保持,水土流失,水电站,施工技术,除险加固,

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综合新闻 >

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(水利导论论文5000字(6)

来源:陕西水利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12-21 17:50
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《孔氏谈苑》里记载了当时的场景:“僎径入州廨,具靴袍,秉笏立庭下,二台卒夹侍,白衣青巾,顾盼狰狞,人心汹汹不可测。轼恐,不敢出,乃谋之无

《孔氏谈苑》里记载了当时的场景:“僎径入州廨,具靴袍,秉笏立庭下,二台卒夹侍,白衣青巾,顾盼狰狞,人心汹汹不可测。轼恐,不敢出,乃谋之无颇。”,“撰促轼行,二狱卒就直之。即时出城登舟,郡人送者雨泣。顷刻之间,拉一太守如驱犬鸡。”

曾经的文坛领袖,如今却沦为“犬鸡”,这令人们无法接受,可是,苏轼的苦难却刚刚开始。在御史台的监狱当中,苏轼被连番审讯,审讯人员将他“有问题”的诗文全部列举出来,问他其中是否蕴含讥讽的内容和含义。更加阴狠的是,这些诗文大多都与苏轼的好友王诜,李清臣、司马光、黄庭坚等人有关系。

这样一看,御史台的目的昭然若揭,他们是想借这个机会,将旧派的势力一网打尽,至少也要杀一杀司马光等人的锐气,至于苏轼,他们则想将他置于死地。

可是,御史台的证据却少的可怜,他们的所谓“供状”,大多都是构陷,且十分牵强附会,比如监察御史行舒亶根据《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》上奏说:“至于包藏祸心,怨望其上,讪渎谩骂,而无复人臣之节者,未有如轼也。盖陛下发钱(指青苗钱)以本业贫民,则曰‘赢得儿童语音好,一年强半在城中’;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,则曰‘读书万卷不读律,致君尧舜知无术’;陛下兴水利,则曰‘东海若知明主意,应教斥卤(盐碱地)变桑田’;陛下谨盐禁,则曰‘岂是闻韶解忘味,尔来三月食无盐’;其他触物即事,应口所言,无一不以讥谤为主。”

仔细一看,就可以发现御史台的很多都是捕风捉影,解释也十分牵强附会,但是这又如何,当他们想要说苏轼的诗文是在讥讽朝政的时候,关在监牢里的苏轼,又能如何辩解呢?更何况,神宗对苏轼,真的起了杀心。

然而,苏轼并非孤立无援,乌台诗案可谓举国震动,不少人都出面营救苏轼。当神宗依旧犹豫不决时,宰相吴充对他说:“陛下以尧、舜为法,薄魏武固宜。然魏武猜忌如此,犹能容祢衡,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?”曹太后也替苏轼说话:“昔仁宗策贤良,归喜曰:‘吾今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。’盖轼、辙也。今杀之可乎?”就连已经退居金陵,曾为苏轼政敌的王安石也上书神宗说:“安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?”(《宋史》)章惇等人亦出面力挽。由于苏轼很得民心,他下狱受审以后,远在湖州、杭州的老百姓也天天为他焚香念佛,祈祷平安。

众人的营救,加上北宋厚待士大夫的传统,最终令苏轼捡回来一条命,他被贬谪为“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”,轰动一时的“乌台诗案”就此结束。不过,这场诗案牵连甚广,驸马王诜因泄露机密给苏轼,被削除一切官爵;王巩被发配西南;苏辙由于家庭连带关系,遭受降职处分;司马光等苏轼好友也受到处罚。

“乌台诗案”对于苏轼来说,是他人生的转折点,这场诗案,令他明白官场的残酷,也让他倍加珍惜自己的一切。苏轼的写作风格在乌台诗案以后有了巨大的转变,这也让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更进一步。可能,苏轼苏东坡,本就不适合尔虞我诈的官场,写诗作词,为民修堤,才是他的归属。

参考资料:

《孔氏谈苑》孔平仲

《宋史》

为什么范仲淹的渔家傲?

一位军区副司令级别的大将军,镇守边关。一年四季难得回一次老家,常年不能和家人团聚,只有清风明月和漫漫的黄沙为伴。待到秋叶黄的时候,满目疮痍,凋敝萧条的凄凉袭上心头,抬头望天,灰蒙蒙一片茫然,偶尔几只落荒而逃的大雁,也急急的飞走,不愿留下在这荒芜的蛮夷之地待上片刻。连绵起伏的群山,常常鼓角争鸣,厮杀声四起,一望无际的荒漠里,一股直上云天的烟瘴,冲天而起,红彤彤的落日,还挂在天上,城门就早早的关闭了。

开篇的场景,一位儒雅的将军,站在荒凉的城头上,看着荒无人烟的大漠,紧闭的城门,想着随时都有敌军侵袭的边塞,一股凄凉油然而生。这一幅画面在读者心中,形象是鲜明的,人物是饱满的,场景是立体的,让人的思绪定格在茫茫的戈壁,荒漠的边关,艰难的镇守在遥远的天际,无亲无故,远离家人,一群壮汉子,悲歌粗吼,这样的诗篇哪个不为之动容。

这就是范仲淹(989—1052年)的名篇《渔家傲·秋思》所描写的戍守边关的词的意境。

范仲淹,字希文,祖籍今陕西彬县,后来移居他乡--吴县(江苏苏州)。少年时期聪慧好学,名气渐有。26岁时,考取进士。累官至枢密副使(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,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,枢密副使相对于副宰相的官位。)、参知政事(南北宋时期的最高政务长官之一,与同平章事、枢密使、枢密副使合称“宰执”)。

文章来源:《陕西水利》 网址: http://www.sxslzz.cn/zonghexinwen/2022/1221/1218.html

上一篇:水利论文价格(水利工程水价)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