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在这时,寄来一封信,大概内容是:我绝不允许你投靠别人,要不你直接来吧,我能保护你。
然而,杜月笙并不相信。
二人早就相识,当初落魄的,还给杜月笙递过帖子,杜月笙也一直有好好收藏,但这拜师贴最后却不翼而飞。
这件事,杜月笙就已经怀疑到头上了,而真正让他心里有隔阂的,则是另外一件事。
抗战胜利后,杜月笙认为自己一直在救国,大小会让他当个官,结果命令钱大钧做市长,命杜月笙的门生吴绍澍成了副市长。
这件事让杜月笙颜面扫地,从此更加疏远了。
杜月笙曾经对情人孟小冬说过:他就像个夜壶,没有利用价值就被扔掉了。
这种情况下,杜月笙肯定不会选择去,而那边有熟人,并且天高皇帝远,故而杜家一大家子全搬去了。
而杜月笙本就患有哮喘症,再加上这一顿折腾,后来病重时已经卧床不起,需要靠氧气瓶维持生命,两年后就病逝在了。
杜月笙再也没能回到故乡高桥1951年,63岁的杜月笙病逝,对于他身后的埋骨处,也大致形成了三种意见。
高桥。理由是,这里是杜月笙的故乡,但当时情况复杂,杜月笙遗体难以回到上海。。理由是,五姨太孟小冬和杜月笙的婚姻典礼,是在举办的,这里是他们的家。。理由是,认为,杜月笙一生辛辛苦苦,生前没有来到,死后也要过来。在杜月笙去世的第二年,四姨太姚玉兰接受了的邀请,带着子女和杜月笙的来到,杜月笙也因此葬在了台北。
从此,一代枭雄杜月笙,再也没能回到故乡高桥,也始终无法叶落归根。
写在最后当初,没离开的黄金荣,在上海受到了优待,每天扫扫大街,清闲度日,可惜晚年的他,身边无人陪伴,最终孤独病逝。
反观杜月笙,即使死后落叶没有归根,但他痴恋几十年的孟小冬,却始终陪在自己身边,留下了一段儿女情长的佳话。
从这个角度来说,也算是另一种圆满了吧!
你怎么想?欢迎留言。
宋神宗元丰二年(1079),这一年对于苏轼来说,是令他永生难忘的一年。在这一年,宋朝爆发了著名的“乌台诗案”,一代文宗苏轼被卷入风波,差点身死,自此,他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。
案发前夕,暗流涌动
“乌台诗案”发生以前,没有人会想过苏轼有一天会沦为“鸡犬”,连苏轼自己也没有想到,毕竟,他是文坛领袖,朝中大臣,深得皇帝赏识,连王安石王大人都没办法将他怎样。
可是,也正是过于的自信,令苏轼忘记了,政治斗争向来是残酷无情的。苏轼是一位“浪漫主义和务实主义相结合”的政客,这让他魅力四射,但也让他格格不入。
熙宁二年(1069年),宋神宗擢王安石为参知政事,让他主持变法改革,就这样,轰轰烈烈的“王安石变法”拉开帷幕。客观地讲,当时的北宋弊病丛生,确实需要变法,但是苏轼却一直对以王安石为首的新派激进的变法十分不满。苏轼常常在新法实行的时候形诸吟咏,借诗词文章对变法中的弊病进行讽刺,对一部分新派人士进行讥讽。
王安石主持变法期间,雷厉风行,他为了确保变法进行,打压排挤过不少反对派官员。苏轼作诗词讥讽新法,新派中早已有不少人对他不满,想要找他的麻烦。熙宁六年(1073年), 沈括到浙江巡查新法实行的情况,他看到苏轼的诗稿以后,认为其涉嫌诽谤朝政,于是上呈神宗。
不过,这时主持变法的是王安石,尽管宋神宗对他非常信任,但这并不意味着神宗就对他不设防了。王安石主持变法期间,神宗很在意新派和保守派之间的平衡,他不会让保守派阻碍到新法的实施,但他同时也不会让朝中失去制衡新派的力量。因此,沈括的如同石沉大海,没有得到重视。
神宗对于沈括的忽视令苏轼更加自信,他坚信神宗会秉持正义,也认为自己应当替百姓说话,抨击新法中的弊端。所以,苏轼继续或明或暗的讥讽新政。可是苏轼不知道的是,随着神宗将王安石罢免,变法主持者已经变为神宗本人,苏轼继续抨击新法,早已经令朝中暗流涌动,只是,单纯的苏轼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。
诗案爆发,举国震动
元丰二年(1079年),外调多年的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知州,这不过是一次再正常不过的调任,苏轼也按照惯例,向皇帝进了《湖州谢上表》,但他却没有想到,这竟成了”乌台诗案“的导火索,还差点让他丧了命。
这年七月,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台官员李定、何正臣、舒亶等人接连上章苏轼。李定等人认为,苏轼在《湖州谢上表》中写的“陛下知其愚不适时,难以追陪新进;察其老不生事,或能牧养小民”,是在攻击朝政,抨击新法,讥讽皇帝。这次御史台的没有再石沉大海,神宗震怒,下令御史台抓捕苏轼。驸马都都尉王诜与苏轼情谊深厚,他得知消息以后,立刻告知苏辙,让他转告苏轼。苏轼得知自己要被抓以后,仓皇无措,他连忙告假,回到家中。可是,前来押解苏轼的皇甫僎态度却十分强硬,没有给苏轼任何面子,直接将他押解回京。
文章来源:《陕西水利》 网址: http://www.sxslzz.cn/zonghexinwen/2022/1221/1218.html
上一篇:水利论文价格(水利工程水价)
下一篇:没有了